您现在的位置: 高县青年网 >> 文章中心 >> 理论研究 >> 正文
 
 

青年与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德育工作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当前青年德育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新媒体技术和环境也给青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主要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与优势入手,分析当前青年德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复杂化,模式和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内容海量化、快餐化,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等种种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具有模块化、自动化、转编码、可变、快捷、开放、交互、个性、多样、分众、匿名等特性,它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所有人。所以我们认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使传统的受众由简单的知识的单向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信息的创造者。   

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个人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为新的信息或知识的产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在新媒体中,曾经的单向“点对面”的传播模式终于有条件地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并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这就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受众由简单的知识的单向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信息创造者,于是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又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众,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我说你听”的思维定势,使受众“左右信息”和“交互式”网上论坛成为可能。   

2.新媒体技术和环境给青年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使青年德育工作环境复杂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相对传统媒体更为自由,呈现一种“无屏障性”,青年从新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给青年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共青团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效果,很容易造成青年人思想的钝化,导致其价值观的偏差。因为,新媒体出现后,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占据一席之地,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多样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色情、暴力等影响极其恶劣的传播内容也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严重危害到青年德育的大环境,极大地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新媒体的过度应用使青年人养成被动接受媒体控制的习惯,缺乏主动创造的动机和动力。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使得本就处在多种文化冲击下的青年更加难以辨别,无所适从,给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增添了难度。  

2)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和受众面的广泛性增加了网络管理、研判及预警处置的难度   

新媒体掩护性强,尚未建立或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监管乏力”的虚拟社会的存在,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随着手机同步软件、手机新闻软件、手机报的发展和手机系统智能化、手机新系统的进步,传统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及相关软件工具凸显其缺陷。同时,黑客亚文化误导了不少青年的行为。将“信息自由分享”误解为自己在网上的活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这正是网络空间文化危机在青年身上的突出反映。黑客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种网络_翻墙_技术不断更新,也增加了监管、研判的难度。  

3)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对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带来冲击。新媒体时代青年德育工作的背景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首先,新媒体具有极大的自由性,不管你身处何方,身份如何,只要能操作电脑或拥有手机,就可以上网以互相平行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自由选择文化内容。新媒体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由于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极易使青年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容易出现诸如电脑黑客、信息垄断、网上欺骗等网络道德问题。新媒体成员沟通的开放性、个性化对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冲击;其次,新媒体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使青年思维的个性化程度提高。传统媒体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社会维系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把关行为”所造就的社会地位,而新媒体高度的表达和信息获取自由造成了其权威感的丧失,如果青年把新媒体作为获取社会认知的基本工具,社会评价的权威影响在他们心中就会进一步削减,这一切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实现良性的社会传承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再次,新媒体容易引发青年人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许多青年平时不爱与人交流,却热衷于在博客、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各类虚假信息影响,容易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产生怀疑,自身也缺乏诚信;同时,长期习惯于虚拟环境中的角色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导致青年人无法适应虚拟和现实两个环境,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甚至产生人格障碍。    

3.新媒体技术和环境给青年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青年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首先,促进青年开放精神的树立。新媒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了单一的传统教育时空,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青年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青年德育工作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从而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为青年道德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使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次,新媒体为青年道德践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丰富并创新了青年德育工作的方法。利用新媒体本身的优势来拓宽青年德育工作的渠道,也是青年德育工作方式创新的重要之举。例如,网上环境宽松而自由,学生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我们德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经常上校园网,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又如,互联网之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以网治网,主动出击,建设好专门的青年网站来吸引他们的“眼球”,这也是一个治本之道。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构筑青年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提高青年的新媒体素养;另一方面,一些新媒体企业也可以充分和学校合作,在推广新媒体文化的同时,策划校园主题的活动,将健康的文化植根于新媒体建设中,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青年德育之间的资源整合。    

注:摘编自汪慧撰写的《基于新媒体环境和技术视角下的青年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原载《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年第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四川青年网    点击数:1909    更新时间:2013-09-18 文章录入:团委办    责任编辑:团委办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2012 YiBi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共青团高县县委 地址:高县庆符镇硕勋路341号 邮编645154
    联系电话(传真):0831-5583429 电子邮箱:ybgxtxw@163.com
    ICP备案:蜀ICP备13010615号 管理登录 添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