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堪称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传统的精英式话语权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能独立思考、有独特认知的个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如两会“微博热”等的出现,微博现象越来越吸引公众眼球。青年作为网民的主体,自然也成为微博的活跃用户。微博为青年网络表达畅通了新渠道,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效应。青年微博热将给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尤其是正处于潮流前沿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冲击,值得我们深度关注和冷峻思考。
1.微博青年用户数量和使用体验
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在 2010年底正式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活跃注册用户数突破6500万个。另据万瑞数据发布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18-30岁青年在微博用户中所占比例高达67%。所以我们可以大致估算,截至 2010年10月,有8389.5万名18-30岁青年访问微博,有4355万名18-30岁青年成为微博的活跃注册用户
初步分析看,部分青年只是把微博当作与人人网、开心网等网站类似的网络交流渠道;部分青年在玩微博的同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对微博的负面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有部分青年自身对微博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是因他人带动而跟风注册。此外,据《2009 年中国SNS 行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可知,SNS用户以25-29岁年龄段用户占主流,这与微博的主要用户群基本重叠,且微博的粘性已超越SNS。我们可以谨慎预测,微博青年用户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走高。
2.微博影响力和传播特点
在“微博热”出现之前,论坛、博客、新闻跟帖一直是力量最强的三大网络舆论载体。但在2010年,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李刚门”、“江西宜黄拆迁事件”、“QQ大战360”、“唐骏学历造假”等一系列事件正是通过微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在2010 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 起,比重约占 22%。微博已成为网络舆论监督最新渠道,对网络媒体甚至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归纳起来,微博传播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博让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爆发式增长,以其实时性、现场感和快捷性对传统舆论格局造成冲击传统的精英式话语权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微博上的每个人都有格外明晰的自我,都是能独立思考有独特认知的个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不再有高下尊卑精英和草根之分。
(2)微博通过“围观”,网聚民意。近一年来,一系列公众事件正是通过微博形成了社会的广泛聚焦。各种信息、情绪、立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微博汇聚交锋,被围观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无数次的转发和跟帖,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围观”,最终形成无法忽视的“民意”。
(3)传统媒体造就微博力量。传统媒体从业者已习惯于从微博热点中寻找新闻点,并进行追踪报道,于是虚拟空间的网络舆论成功转化为现实中的大众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微革命的本质就是信息的放大,使得信息迅速传播,产生社会共鸣,采取社会行动,最终引起政府重视。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主动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4)微博传播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现象。“意见领袖”的微博往往是舆论的源头,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走向。“意见领袖”使微博发出的声音趋于一致,并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但也容易造成微博舆论被掌控,最终形成的民意,也许并非网民的真正心声。此外,“意见领袖”不一定是特定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团队,甚至是网络公关公司、专业人士组织的网络水军。
(5)微博碎片化信息难以沉淀。140字的篇幅限制是微博的优势,也是无法克服的劣势,决定了大多数微博信息呈碎片化,深度有限,难以沉淀。我们可以利用微博迅速了解社会动态开阔思路,但如果是想提升自己则完全不能依赖微博。
(6)微博营销潜藏巨大的商业价值。自2010 年实行微博认证以来,许多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纷纷进驻微博,作为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微博营销已逐渐成为门户网站和一些营利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工具。
3.关于微博时代青年工作的思考
微博基于社会网络的传播模式使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超过论坛博客等其他网络应用。4355万名18-30岁的微博活跃注册用户是否能正确对待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对于我们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结合青年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培养和团结网络“意见领袖”。微博特有的传播模式凸显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要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成为网络达人和“意见领袖”,团结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来正面引导,以最紧贴时代潮流的方式与青年沟通,以代表正面主流声音的微博信息去影响广大微博用户。
(2)切实提升广大青年的网络素养。微博传播的海量信息往往泥沙俱下,而微博用户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关注对象,这种信息聚合会导致偏见的加深,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的教育引导力度,提高其对于各种网络现象的分辨甄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方向。
(3)积极创造网络之外的青年现实社交环境。许多网民乐于在网络上表达,习惯在微博上围观,却总是耽于行动要密切关注微博动态,了解当代青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走向,努力为其营造健康积极的现实社交环境,提供网络之外的更多社交选择。
(4)相关部门应加大微博监管力度。通过有效监管,防止个人和组织利用微博发布虚假信息,防止微博从信息传播的利器沦为传播谣言和进行人身攻击的工具。同时,要提高反应能力和速度,消解微博等网络工具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注:摘编自王昭倩撰写的《青年“微博热”的冷思考》,原载《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