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前我是一名大学分团委的学生干部,2014年的今天,我是一名基层团委的工作人员。虽然一直从事着团组织方面的工作,但两种身份所面临的的共青团工作环境和任务却相差甚大。在此,我以学生团工作和群众团委工作的差异,谈一谈对团组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看法。
在负责团委工作的这一年中,我明显感觉到了群众团工作与学生团工作的巨大差别,这让我既充满了惊喜也充满了困惑。喜的是共青团工作不再只局限于简单的受众群体—学生,也不局限于简单的搞搞活动,活跃气氛,而是能为更广大的青年、学生、儿童做更多的实事。而困惑的是明明能够做得更好,能够让更多人受益,宣扬青年精神的事却往往见不到特别的效果。一年辛苦忙碌下来,收效却不大,经常因为其他业务工作和团组织工作开展难度大而焦头烂额。这时候就会有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现在团组织工作真的是既辛苦又不好开展,想当初团组织在以前充满了活力,甚至在最小的村组团组织工作也能开展的有声有色,老百姓也对团组织赞赏有加,现在的年青人哪里会有这种意识。”多年以前的团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我并不了解,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团组织工作开展起来会充满干劲,虽然只是些小小的活动,却能得到比较明显的效果,而群众团组织工作却收效胜微?
从工作开展力度上来讲,学生团组织工作开展的时间相对固定,往往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如团日活动等作为固定开展团工作的平台,每月都会由不同的主题和目标倡议。每当团日活动开展的时候,各个分团委总是竭尽全力,上到学院领导,下到每个班级的学生都积极筹备,为争取当月团日活动举办权每个团支部都会提交自己的活动创意方案,或是跨支部、跨分团委的合作,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效果都比较明显。而群众团组织工作开展起来涉及的对象和开展方式更加广泛。正因为这样,繁多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往往影响了团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影响力。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平台和工作目标,一定的竞争性压力,将对引导基层团工作的开展起到助推性的作用。虽然团干部需要创新工作的魄力,但在繁忙的基层工作中,绝对是不具有盲目探索的精力与时间的,长时间的探索在见效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往往失去探索动力,这时候上级团组织对于基层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份短期内的工作目标指示将更加有助于基层团组织发挥其作用,正如学生团日活动一样,每月会有一个集中奋斗的目标和施展平台开展工作,并能较快见到实效,带动下一步的工作动力。
从工作重视程度上来说,学生团组织工作每当确定主题后,总是会在全校范围内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已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瞩目。同时,团组织工作也不仅集中在分团委,整个学生会都会形成联动效应,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力求在全校各学院中脱颖而出。因此,每个团干部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取得成果的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重要性。而在群众团组织工作中,工作宣传力度和受重视力度不够。尤其是基层团干部在团组织不受重视的工作环境中日日忙于其他业务工作,其自身的团干部意识渐渐减弱,团干部的身份并不在工作环境中得到认可,从而在团干部中形成了一种团组织有事的时候才做团组织的事情,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团干部身份的怪圈。这种情况在越基层的团组织,体现得越明显。工作的不被重视,其他业务工作的忙碌,渐渐让团干部的身份意识丢失,身份处境尴尬,干事热情不高,工作效果不佳。
从工作开展难度上来讲,学生团组织工作之所以能搞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学生参与程度的广泛和参与热情的高涨。虽然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小,但是每次团组织的活动参与度都不容小觑。究其原因,是每一个人都能形成一种集体归属感,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团支部,属于一个分团委,集体的凝聚力和活跃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到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活动中,而且热情高涨。而对于群众团组织工作来说,“集体”这一概念并不鲜明,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管理力度也不够,无法让团员青年拥有归属感,就更加无法让团员青年有参与团组织活动的热情。同时,农村团组织青年的流失,也让团工作无从开展。总的说来,现在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就是几个人干事,一小部分人参与,活动影响力小,参与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大,领导重视不够。这种团组织现状,是无法让团员青年产生归属感的,也是无法让人民群众信任的。要改善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要从最基层团组织受重视程度上着手,上级领导重视的眼光不应该从上至下,而应该从下至上。扎好了根,才能枝繁叶茂,根若不稳,所有的枝叶都会渐渐枯萎。
或者很多人会说,学生团组织工作和群众团组织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位转变身份不久的团干部,团组织工作开展情况的落差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以上几点是我参与团工作这几年的感悟,同时也带着我对共青团工作的深厚感情。在团组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得更远,看到我们平时所看不到的地方,正视问题,反思、改革求发展,找回共青团工作的热情与活力。
|